🚨【航空城危機?】安置街廓挖出廢棄物 重建戶怒控「被市府壓榨」真相曝光!

📑 目錄快速導覽

  1. ️ 桃園航空城背景與重建壓力
  2. 🏗️ 安置街廓驚現廢棄物事件概述
  3. 🔍 土質與工程品質問題逐點剖析
  4. 💡 重建戶的困境與民怨
  5. 🗣️ 市議員與市府雙方說法對比
  6. 🧭 觀點解析:制度漏洞與政策挑戰
  7. 結論:重建之路的警訊與建議

桃園航空城背景與重建壓力

桃園航空城為全台最大都市計畫之一,涉及面積超過4,500公頃,牽動數千戶居民的搬遷與重建。然而,當政府喊出「重建美好家園」口號的同時,實際執行卻面臨諸多挑戰,尤其在大園區埔心地區的安置街廓,近期爆發的「廢棄物混入土方」事件,掀起重建戶強烈反彈。


🏗安置街廓驚現廢棄物事件概述

桃園航空城安置街廓再度爆出施工品質疑慮,引起民眾高度關注。根據市議員游吾和與多位重建戶的陳情與現場拍攝資料顯示,大園區埔心地區的安置街廓,在整地施工過程中,赫然發現土中竟夾雜大量竹片、雜草與不明廢棄物,部分基地更顯示土壤鬆軟、未經適當壓實,根本無法作為安全穩定的建屋基礎。

🔎 綜合現場觀察與回報,可歸納出以下三大施工疏失:

雜草未清除:地表雜草與枯枝殘根明顯未被處理,直接與回填土混合,形同「草根填方」,對後續結構施工構成潛在威脅。
廢棄竹木混入土層:不少住戶發現大大小小竹片、木材碎塊摻入土壤中,有些甚至超過60公分深,這些材料易腐敗,會造成土壤沉陷與地基不穩。
土壤疏鬆未經壓實:整體土質鬆軟,顯示在回填後未進行應有的夯實作業,違背基本施工程序,更與市府當初保證的「經過檢驗與層層夯實」說法大相逕庭。

📸 根據現場照片與影片,這些「工程缺失」不是個案,而是出現在多戶基地中,並非單一錯誤,而是整體工程品質與監工機制的系統性崩壞。部分重建戶甚至向媒體表示:「蓋自己的房子卻要先挖市府的爛土,這公平嗎?」

更嚴重的是,這類施工缺失若未即時處理,將可能導致地基沉陷、建築龜裂、牆面傾斜等長期結構安全風險。在目前房屋尚未動工的階段若未改善,未來將造成更難以彌補的災難性後果。

因此,該事件不僅是一般的工程糾紛,更牽涉到公部門對公共工程品質的把關失職,對於重建戶而言,這不只是金錢損失,更是對「重返家園」希望的重重打擊。


🔍 土質與工程品質問題逐點剖析

以下表格整理問題與影響:

問題類型

詳細內容

影響層面

土方品質不良

混雜竹片、廢棄物、未壓實

建築地基不穩定

臨時水電延宕

台電佈線進度落後,需等至7月完成

工程時程延遲

接管費用高昂

民眾需自行支付接電、接水額外費用

成本激增

使用執照延後

安置宅使照未準時核發,恐無法8月前入住

損失拆遷補償15%

政策承諾跳票

原允諾「每坪補助3萬元」,實務上難以如期領取

民怨四起

這些問題層層交織,導致重建進度延宕、成本增加,甚至影響申請房貸,讓原本就處於搬遷焦慮的住戶雪上加霜。


💡 重建戶的困境與民怨

許多選擇在桃園航空城安置街廓「自力重建」的拆遷戶,原本滿懷期待要在新基地重啟生活,但現實卻讓人失望透頂。

地方政府一再承諾「建設同步、配套完善」,但實際上卻是「紙上規劃、地面爛攤」。拆遷戶在開工初期就面臨連環難題,從地基品質到水電接管,再到使用執照延宕,幾乎每一步都成為財務與精神上的沉重負擔:

🚫 無法使用的劣質地基

在開挖建地時,許多重建戶驚訝發現回填土中夾雜大量竹子、樹根與不明廢棄物,不僅與「經過檢驗與夯實」的官方說法不符,更直接導致地基不穩、房屋無法正常施作。重建戶們擔心未來若繼續興建,房屋結構將面臨下陷與龜裂風險,必須重新整地才能安全施工。

💸 預算外的清運與補強費用(動輒數十萬元)

本來的建屋預算已經緊繃,但為了剷除劣質土壤、重新進行夯實與地基穩固作業,不少家庭額外支出高達數十萬元,形成沉重的經濟壓力。有居民無奈表示:「我們不是在蓋豪宅,是在拼命蓋回一個能住的家,但政府的地反而讓我們多花更多錢。」


🗣市議員與市府雙方說法對比

🎤 市議員游吾和立場:

  • 抨擊市府標準失守、螺絲鬆動
  • 指出包商偷工減料,混入非法土方
  • 批評水電管線佈設不合人性
  • 呼籲全面檢討並補償受害住戶

🏛市府工程處回應:

  • 坦承部分基地問題為「施工單位未清除原地表殘枝」
  • 將要求包商更換清潔土方協助回填
  • 指出其餘街廓無此狀況,強調問題有限
  • 水電拉線與接管費用後續由市府協助整合、減免

🧭 雙方對現場情況與後續責任有極大落差,亦反映出公共工程監管與資訊傳遞間的鴻溝。


🧭 觀點解析:制度漏洞與政策挑戰

這起事件不僅僅是個案,更凸顯出台灣公共建設中三大結構性問題

📌 1. 「配地不等於安心」

即便配到地,但若基礎建設未完善、土質不穩,住戶仍面臨重建風險,徒具形式上的補償意義。

📌 2. 「包商缺乏監督誘因」

缺乏嚴格的工程查核與驗收機制,導致包商為省成本使用不合規材料,甚至混入廢棄物。

📌 3. 「補償機制缺乏彈性」

補助綁時限,但遇到不可抗延誤,如使照未核發、臨時水電未裝設,卻無法自動展延,民眾權益受損。


結論:重建之路的警訊與建議

📍 重點回顧:

  • 安置街廓回填土出現嚴重品質問題,影響結構安全
  • 多項配套設施延誤,重建戶無法如期進行施工
  • 市府與包商責任未釐清,資訊落差擴大民怨

🧩 我們的觀察與建議:

  1. 立即啟動全區土質普查與補強計畫
    • 建議市府與第三方技師團隊合作,針對各街廓土質逐戶檢驗並補救。
  2. 補助與使照核發脫鉤,設緩衝期
    • 應設立彈性期程制度,針對臨時因素設立補償條款,避免居民受罰。
  3. 強化包商監管與工程通報機制
    • 推動每一階段回填與佈線須有工程影像記錄、第三方見證驗收。
  4. 提升透明度與即時通報平台
    • 成立航空城重建住戶資訊平台,定期公布水電進度、土質處理進度與政策協調結果。

📢 最後提醒:

桃園航空城的重建不只是土地重分配,更是一場對公平、品質與制度的考驗。只有建立公開透明與高標準的監督機制,政府才能贏回人民對重建的信任。

🧱 一磚一瓦,堆砌的不只是房子,更是民眾對未來的安全感與期待。重建之路,容不得模糊與推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