📖 目錄
- 🔍 事件概述
- ⚖️ 法院裁決重點
- 🌍 國際與市場反應
- 🇹🇼 台灣的處境與挑戰
- 💡 專家觀點與建議
- 🧭 結論:對未來的啟示
🔍 事件概述
2025年5月28日,美國國際貿易法院(Court of International Trade)裁定,前總統川普於2025年4月2日宣布的「解放日關稅」(Liberation Day Tariffs)違反法律,超越總統職權。該政策原計劃對幾乎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%的基礎關稅,並對中國、墨西哥、加拿大等國的特定商品加徵更高關稅。
⚖️ 法院裁決重點
本次美國國際貿易法院對川普政府所提出「解放日關稅」政策做出的裁定,是一項具有高度法律與憲政意涵的判決,其裁決依據主要可歸納為下列幾項核心理由:
1. 濫用《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》(IEEPA)
法院認為,川普政府在實施大規模關稅措施時,援引《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》(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, IEEPA)作為法律依據,但並未能充分證明當前存在「異常且非凡的威脅」(unusual and extraordinary threat),因此違反了該法之基本要件。IEEPA原本設計目的為在緊急情況下賦予總統有限的經濟制裁權力,並非作為施加普遍性關稅的常規手段。法院指出,此次關稅計畫規模過於龐大,涵蓋全球大多數國家與商品,已遠超IEEPA原意所能容許之範圍,構成法律的濫用。
2. 違反憲法的權力分立原則
根據美國憲法,對外貿易政策與關稅措施的制定與調整,應由國會掌握立法主導權,而非由行政部門單方面決定。法院明確指出,總統未經國會正式授權,即逕行宣布並執行包含額外關稅在內的政策,已構成對國會職權的越權與侵奪,違背憲政體制下三權分立的基本原則。該裁決亦被視為司法機關對行政權力邊界的嚴正重申。
3. 下達永久禁令,全面禁止執行相關關稅
考量政策性關稅措施對全球貿易秩序、市場信心與企業投資決策可能造成的重大干擾與不確定性,法院最終決定對川普政府所頒布的「解放日關稅」發布永久性禁令(Permanent Injunction),即自判決生效之日起,禁止行政部門以任何形式啟動或執行該政策內容。此舉不僅終止該關稅計畫的法律依據,也為未來類似政策設下司法門檻。
4. 例外事項說明:232條款仍具效力
值得特別指出的是,此次法院的裁決並不影響美國根據《貿易擴張法》第232條(Trade Expansion Act, Section 232)所施行的既有關稅政策,例如針對鋼鐵、鋁材與汽車產業的特定商品加徵關稅。該法授權總統在國安理由下對某些進口產品進行限制,屬於不同的法律架構與裁量標準,因此目前仍維持其效力。換言之,儘管「解放日關稅」遭法院全面駁回,但先前川普政府於任內開啟的部分貿易保護措施,依然在法律上站得住腳,並未因本案而立即失效。
🌍 國際與市場反應
法院的裁決引發全球市場的積極反應:
- 股市上漲:美國標普500指數、日經225指數和韓國KOSPI指數均出現上漲。
- 美元走強:美元兌其他主要貨幣匯率上升。
- 商品市場波動:石油和銅價格上漲,黃金價格下跌。澳大利亞人
然而,澳洲股市表現相對疲弱,儘管此前因貿易緊張局勢下跌18%,但此次回升幅度有限。
💪 台灣的處境與挑戰
美國法院此次駁回川普政府的「解放日關稅」政策,不僅在法律層面上釐清總統關稅權限的邊界,也對全球供應鏈與國際企業布局產生深遠影響。對於高度依賴出口、且與美中兩強高度綁定的台灣而言,此一裁決更帶來層層複雜效應與政策考量。
台積電的美國投資決策
作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關鍵支柱,台積電(TSMC)在美國的投資備受矚目。根據公開資訊,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整體建設計畫包含三座晶圓製造廠、兩座先進封裝與測試設施,以及一個研發中心,總投資金額高達新台幣3.2兆元(約1,000億美元),堪稱台灣企業對美投資史上規模最大的個案。
儘管該投資計畫主要基於地緣政治風險分散、客戶近地供應(如Apple、NVIDIA)等策略考量,但在法院判決關稅措施違憲的背景下,許多台灣民眾質疑:既然美國的貿易保護政策未來不再具備穩定性,甚至可能隨政黨輪替反覆變動,為何台灣企業仍需一再加碼?是否會陷入「政治正確優先於商業效率」的風險?
社會輿論與網友質疑
台灣網友對此事件的反應分歧。部分聲音認為,台灣政府與企業面對美國壓力,立場過於順從,甚至戲稱台積電「已經跪了還加碼」,認為這種過度傾斜的外交與經濟政策恐有損我方長期談判籌碼。此外,也有人質疑,若美國無法提供明確的法律與政策穩定性保障,台灣企業是否應審慎重新評估在美投資規模與風險控制。
台積電美國廠的毛利率與營運挑戰
根據半導體產業分析師估算,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工廠的預期毛利率僅約30%至35%,遠低於其在台灣本土營運可達53%至55%的平均水準。考慮到當地人力、建廠、能源與物流成本均明顯較高,未來即便全面投產,整體集團的平均毛利率可能因此下降1.5至2個百分點,對長期營運表現形成實質壓力。
儘管如此,也有觀點認為,身為全球性企業,台積電須對全球股東負責,其國際化策略不僅為爭取美國政府與企業訂單,更是出於避險思維、降低對單一地區風險的必要之舉。加上美國目前積極提供補貼與稅賦優惠,在特定條件下仍具備中長期經濟誘因。
💡 專家觀點與建議
針對本次法院裁決的法律意涵與未來效應,多位國際貿易與政策專家給出了如下觀察與建議:
限制總統貿易權限
法院判決明確指出,《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》不能成為行政部門任意調整關稅政策的法律工具。此一立場等同於向行政權劃出紅線,防止未經立法機關同意的單邊貿易措施重演,有助於恢復法律制度對貿易政策的規範作用。
強化國會對貿易政策的參與
隨著法院否決總統濫權的空間,國會勢必在未來扮演更積極的角色,包括針對重大貿易協議、關稅措施或產業補貼進行實質審查。這也代表企業在布局海外生產基地與簽署供應協議時,需同時關注國會法案進程與政黨勢力變化。
對企業的策略啟示
本案凸顯全球企業在面對國際市場不確定性時,應提升法律風險意識。在設立新產能、進行海外併購或重大投資決策時,不僅要評估當地成本與產能配比,更應研判該國的政策穩定性、政黨輪替風險與司法機制的可預測性。避免僅憑短期誘因或政治壓力進行投資,最終反而導致資源錯配與財務損失。
🧭 結論:對未來的啟示
美國國際貿易法院對川普「解放日關稅」的駁回,不僅是對總統行政權限的重大限制,更反映出法治在貿易政策中的核心角色。這項裁決意涵深遠,提醒所有國家與企業:即便國際局勢瞬息萬變,政策制訂仍需依法行事,否則容易落入法律挑戰與反覆修法的泥淖。
對台灣而言,這是一記重要的政策警鐘。未來在面對國際壓力與地緣風險時,我們應更加審慎,避免「以政治換經濟」的短期思維。政府應從制度面強化台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競爭力,推動技術升級、多元市場開發與區域合作,以減輕對單一市場的依賴。
同時,企業也需建立「國際風險控管思維」,透過法務、政策研究與政經預測等機制,確保每一筆跨國投資都具備法理依據、政策保障與財務彈性,才能在未來變局中穩健前行,化風險為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