🏚️撐不住了!營造廠10工地全停工:房市寒冬蔓延,小型建商危機四伏
📌 目錄快速導覽
- ✨ 引言:一封停工通知揭開房市裂痕
- 🧱 工地停擺全解析:10處基地分布與現況
- 💸 銀行掐緊錢袋:建融撥款新常態
- 🔍 危老案成高風險區?建商壓力破表
- 📉 建案財務壓力分析:從建融比到施工風險
- 💡 觀點與建議:面對低溫房市的三大提醒
- 🧾 結語:這波倒下的,不只是營造廠
✨ 引言:一封停工通知揭開房市裂痕
2025年6月5日,桃園一家老牌營造廠對外公告全面停工,原因是其關係企業的建設公司資金缺口擴大,無法支撐營運。這不只是個案,而是一場系統性壓力的警訊。10個工地,8個住宅建案,2個公家整建工程,如今全數停擺。
📌 面對房市買氣下滑、央行管制、銀行嚴審撥款,危老案與小型基地建商,正進入存亡淘汰戰。
🧱 工地停擺全解析:10處基地分布與現況
這次受影響的工地遍布台北、新竹與桃園,皆為地段不錯、開發潛力佳的小型建案。但受限基地規模與資金彈性,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特別高。
📊 受影響工地概況:
工地編號 | 地區 | 類型 | 戶數規模 | 建案狀況 | 投資單位 |
1 | 台北市 | 危老住宅案 | 約12戶 | 銷售中 | 相關建設公司 |
2 | 台北市 | 危老住宅案 | 約10戶 | 已完銷施工中 | 獨立建設公司 |
3 | 中壢區 | 危老案 | 約15戶 | 銷售中 | 相關建設公司 |
4 | 龍潭區 | 危老案 | 約9戶 | 銷售低迷 | 相關建設公司 |
5 | 新竹市 | 危老案 | 約20戶 | 施工初期 | 第三方建設公司 |
6~10 | 桃園與新竹 | 公建與住宅混合 | 不等 | 全數停工 | 未具體說明 |
📌 特點: 多數為100~300坪的小基地危老案,開發難度高、鄰損風險重,開發與資金門檻雙高。
💸 銀行掐緊錢袋:建融撥款新常態
在央行嚴格控管下,建商要取得建融資金變得比以往更加困難:
- 📉 土地融資成數降至4成
- 📆 18個月內未開工,資金將遭回收並加計利息
- 💰 建築融資雖仍為7成,但撥款極度保守,須看銷售率與施工進度
過去建商可用「人頭公司灌銷售」來取得資金,現今銀行全面封鎖這條路。
🔍 危老案成高風險區?建商壓力破表
雖然危老案曾是都市更新解方,但在現今高施工難度與融資環境下,小型基地反而成為壓力集中地帶。
⚠️ 為何危老案難撐下去?
- 📏 基地小,無法分攤固定成本
- 🧱 施工受限,鄰損處理風險高
- 🕐 工期長、租金補償重,現金壓力大
- 💰 建融實撥比例低,資金周轉困難
📌 結果就是:一旦銷售停滯、施工延遲,就會立刻引爆財務斷鏈風險。
📉 建案財務壓力分析:從建融比到施工風險
📊 危老案 vs 一般建案建融與成本比較:
項目 | 一般建案(500坪↑) | 危老案(100~300坪) |
建融成數 | 表定 7 成 | 實際可能僅約 5 成 |
每坪施工成本 | 約 20~22 萬元 | 約 28~32 萬元 |
工期 | 約 18~24 個月 | 約 24~30 個月 |
鄰損保險與補償費 | 較低 | 極高,且難預估 |
資金壓力 | 相對可控 | 易產生斷鏈 |
📌 在這樣的環境下,小型建商與營造廠若無雄厚資本與快速去化能力,很容易出現連鎖反應。
💡 觀點與建議:面對低溫房市的三大提醒
房市正處於壓力測試期,過往那種「隨便蓋、隨便賣」的時代已經不復存在。尤其在央行緊縮資金、買氣低迷的雙重夾殺下,建商與消費者都得換一種思維,才能在這波寒流中站穩腳步。
🧠 1. 📊 房市買氣下滑,不再能靠「先賣再撐」
過去許多建商仰賴「預售回流資金」的模式,只要有話術、有促銷,就能先賣再蓋。但現在買方觀望情緒濃厚,銷售不動,代表資金鏈無法啟動,連基本的施工成本都可能撐不住。
這意味著:不論案量多小、位置多好,若銷售遲緩、回收不及,開發商就可能陷入資金斷鏈,工程進度延誤甚至爛尾。
✅ 建議:消費者購屋時,別再只看樣品屋與優惠價,更該關注建商是否已取得實質開工資金與銷售實績。
🧠 2. 🏦 建融不等於保證撥款,銀行保守為主流
許多購屋者誤以為,只要建案有銀行建築融資,就是資金穩健的象徵。但實際上,目前銀行對建融的撥款方式極度保守,不但採取「分期撥款」,還會視銷售率與施工進度「分階段釋放資金」。
更別說,在「假銷售」行為被嚴格查核下,建商無法再用人頭戶製造假象來騙取融資,一旦真實銷售不佳,撥款就會停擺,工地立即進入停擺風險。
✅ 建議:民眾應了解建融「核准 ≠ 撥款到位」,未動工或銷售率低的建案,都可能存在延工甚至跳票風險。
🧠 3. 🏚️ 危老案投資審慎看待,建商財力是第一指標
表面上,危老案因容積獎勵多、區位佳,吸引了不少投資與開發。但實際上,危老案通常基地狹小、鄰損處理複雜,施工難度高、成本高,且融資條件更為嚴苛。
這些小基地建案看似門檻低,實則對建商資金調度與現金流要求極高。沒有足夠資金與控場能力,往往會在施工中期陷入瓶頸,最終落入法拍或爛尾。
✅ 建議:投資或購屋前,務必檢視開發商過往經歷、完工案比例與施工資金安排,避開僅靠話術與行銷包裝撐場的短線型建商。
🧾 結語:這波倒下的,不只是營造廠
桃園老牌營造廠全面停工的新聞,不只是個別企業的財務警訊,更是整個台灣房市與金融體系的一面鏡子。
隨著房市進入修正期,小型建商、資金槓桿過高的業者,開始一個接一個出局。那些過去在高房價時代看起來「有潛力」的危老案與小基地建案,實際上是這場風暴中最脆弱的環節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購屋者往往無法辨識建案背後的風險,當建商倒下,損失的可能是你一生的積蓄與家庭的安穩。
這波倒下的,不只是營造廠,而是整體信心鏈條、產業結構,甚至是民眾對「置產安全」的基本信任。
🛑 結論提醒:買房不只是看地段與價格,更是對建商實力與財務健全度的選擇。唯有選對開發商,才能在風暴中安然無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