🏠【社宅卡關真相】13萬戶社宅還會來嗎?揭密行政院未核定背後的五大焦點
📑 目錄簡覽
- 🔍 引言:選前承諾選後難產?
- 🧱 社宅政策現況總整理
- 🏗️ 推動卡關的五大原因逐條分析
- 🧩 國土署「盤點用地」真能解套?
- 🛠️ 社宅新策略亮點與進度評比
- 💡 觀點與建議:別讓居住正義淪為口號
- 🧾 結語:社宅推不推,看的是政治誠信
🔍 引言:選前承諾選後難產?
2024總統大選期間,賴清德明確承諾「社宅興建13萬戶」,成為居住正義的重要象徵。然而,至2025年中,社會住宅興辦計畫尚未獲得行政院核定,引發立法院與民間團體高度關注。這不只是政策執行的延誤,更牽動中央、地方、民間三方信任的消耗戰。
🧱 社宅政策現況總整理
政策項目 | 推動進度(截至2025年5月) | 備註 |
直接興辦社宅 | 核定中,尚未全面啟動 | 計畫尚待行政院同意 |
包租代管計畫 | 已協助逾72萬戶 | 穩定推動,持續加碼中 |
租金補貼計畫 | 覆蓋約72萬戶 | 覆蓋率高,但非結構性解決 |
用地盤點機制 | 國土署積極執行中 | 聚焦多元取得與捷運聯開用地 |
長租開發制度規劃 | 初步研究階段 | 尚無明確落地方案 |
🏗️ 推動卡關的五大原因逐條分析(詳細版)
📌 1. 📝 行政程序遲滯:計畫卡在行政院
內政部雖已完成下一階段社會住宅興辦計畫的編列與提案,並依程序送交行政院審核,但至今遲遲未核定,導致整體進程停滯。地方政府雖表態願意配合中央政策,卻無法無據可循、無資源可用,只能原地待命。卡在行政院的不只是行政程序,更是一場政治溝通與權責不清的體現。如果中央決策層遲遲無法拍板,將導致各項社宅選址、規劃、招標、動工全數延後,直接衝擊既定時程。
📌 2. 💰 財源不足:住宅基金撥補有待解決
社宅建設屬於長期高額投入的社會工程,不僅需要初期建設經費,也須負擔後續營運維護資金。目前政府主要財源為房地合一稅中的特定比例撥補,但實務上撥補比例偏低且金額不足,加上年度預算受限於其他支出壓力,形成「社宅想做但做不起來」的現象。財政部與內政部雖有跨部門協商,卻遲未形成穩定、可長期支持的財源結構,進一步讓行政院核定政策時陷入預算猶豫與政治風險考量的泥淖。
📌 3. 🏗️ 用地難尋:都市核心寸土寸金
社宅並不是「隨便蓋在哪都好」,若選址偏遠、交通不便、生活機能差,就容易變成「被棄養的住宅政策」。目前多數都市地區可用的建地極為稀少,即便中央釋出國有地或機關閒置用地,也常面臨土地小、地形不整、用途變更困難等技術問題。此外,地方居民對社宅進駐仍存在排斥心態,形成社區阻力。加上都會核心地區的地價居高不下,要將寶貴土地優先留給社宅,更牽涉到「開發利益與居住正義」間的價值選擇,讓用地取得成為社宅政策的第一道高牆。
📌 4. 🤝 公私協作機制未成熟
目前政府雖喊出「與民間合作共建社宅」的口號,實際制度設計卻相對保守與粗糙。民間企業看重回收率與開發彈性,但現行制度未能提供穩定租金收入保障、稅賦減免誘因或退出機制保障,使得民間投資意願普遍低落。開發風險由誰承擔?租金設定誰來控管?建設標準如何一致?這些實務問題尚無明確規範,導致「政府找不到合作對象,民間不敢輕易加入」,合作模式形同空轉。若缺乏制度創新,公私協力將難以真正發揮效能。
📌 5. 🔄 法令修正進度緩慢
社會住宅推動仰賴多項法規配合,包括《都市計畫法》、《建築法》、《國有財產法》及相關容積獎勵與土地取得條文。目前內政部與立法院雖持續研擬修法方向,但許多關鍵法令仍停留在草案、會議討論階段,難以快速落地。例如捷運聯開案中容積增量用於社宅的比例分配仍未具體制度化,整體開發案預留社宅用地也僅停留在倡議層次。法令不修,計畫難行;制度未定,地方無所依循。法令修正速度跟不上政策推動速度,已成為隱形絆腳石。
🧩 國土署「盤點用地」真能解套?
國土署近期展開「社宅用地多元盤點」作業,盤點範圍涵蓋:
- 🏢 國有土地與閒置機關用地
- 🚉 捷運站聯開地,搭配增額容積
- 🏞️ 整體開發案中預留社宅比例
- 🏫 公辦都更案預留用地
此舉雖可望突破用地限制,但若缺乏明確法令配套與財源保障,恐仍淪為紙上談兵。
🛠️ 社宅新策略亮點與進度評比
新策略 | 現況 | 推動潛力 |
📈 增加租金補貼名額 | 已達72萬戶,仍持續擴大 | ★★★★☆ |
🏘️ 推動長期廉租開發制度 | 正研擬配套與法令,尚未實施 | ★★☆☆☆ |
🏗️ 結合整體開發案保留社宅用地 | 逐案洽談中,已有實例展開 | ★★★★☆ |
🚉 運用捷運增容空間開發社宅 | 與交通部合作中,進度穩健 | ★★★☆☆ |
🤝 加強公私協力推動建設 | 尚欠明確激勵與風險保障機制 | ★★☆☆☆ |
💡 觀點與建議:別讓居住正義淪為口號
🧠 1. 🕰️ 社宅政策需要「時間表」與「責任人」
空泛承諾無助推進,應建立年度量化目標與執行監督制度,確保進度公開透明。
🧠 2. 💸 財源是社宅的靈魂
提高房地合一稅撥補比例,並規劃專屬「住宅建設基金」,讓財務機制制度化,不受選舉與預算左右。
🧠 3. 🧱 用地機制要制度化,而非「逐案協調」
以法令固定每筆整體開發案應保留社宅比例,避免社宅成為「可有可無」的附加條件。
🧠 4. 🔍 資訊公開才能建立信任
民眾對社宅接受度高,但不信任政府執行力,應公布完整進度、開發位置、入住標準與租金範圍。
🧾 結語:社宅推不推,看的是政治誠信
13萬戶社宅是一項長期工程,也是一場政治誠信的考驗。如果行政院仍遲遲未核定,將會削弱整體政府在居住政策上的說服力與執行力。
民眾不只是需要一個便宜的住所,而是需要一套可靠的社會住宅系統,提供真正可負擔、可長住、有尊嚴的生活空間。選前承諾不該成為選後的空談,從核定社宅計畫做起,是第一步,也是最重要的一步。
🏁 居住正義,不容等待;社宅興辦,不能再卡關!